【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流纹岩】
近日,“吉林一号”公布了多张台湾高清卫星影像,引发舆论高度关注。卫星视角下,从日月潭、阿里山,到台北港营运码头的集装箱、中正纪念堂两厅院的屋顶,再到台湾半导体产业核心新竹科学园区密集的厂房建筑等,众多景物细节都清晰可见。
实际上,自主研发了“吉林一号”的长光卫星不止是参与具有公众和历史意义的事件,也活跃在对强敌斗争的一线:
2025年7月11日,作为美国国家侦察办公室白手套的MAXAR(现已改名为Vantor)主动打破两方关于非地球目标成像结果的发布默契,在领英上发布了由Worldview Legion 2卫星拍摄的我国新型技术试验卫星实践二十六号画面(实际上他们拍过更带劲的,但鉴于没公开发布我们就不谈了)。
两个月后的9月8日,长光卫星的一颗“吉林一号”高分05B卫星(NORAD ID 61905,COSPAR ID 2024-205M)开展对等成像,拍摄并于5天后公布了Worldview Legion 2卫星的画面。10月16日,长光卫星又发布了一张某颗“吉林一号”于10月1日拍摄的国际空间站画面。
2014年12月1日,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成立。2015年,该公司研制的第一颗“吉林一号”商业遥感卫星发射升空。
当时长光卫星计划于2030年之前建造一个具有138颗遥感卫星的星座,每10分钟有一颗卫星可以过顶。计划中包括高分卫星、宽幅卫星、多光谱成像卫星和多功能视频卫星。2020年前,“吉林一号”星座将包括3颗分辨率优于0.5米(有说1米)、幅宽优于20公里的高分辨率卫星,56颗分辨率优于1米、幅宽24公里的视频卫星以及3颗分辨率优于0.5米、幅宽135千米的宽幅卫星。
这个计划中的视频卫星被称为“吉林一号”视频(JLSP),发射了8颗;光谱卫星称为“吉林一号”光谱(JLGP),仅发射两颗;宽幅卫星被称为“吉林一号”宽幅(JLKF),其中A星具有1米分辨率和135千米幅宽,B/C星具有0.5米分辨率和150千米幅宽。而“吉林一号”高分卫星最终未得到开发。
之后长光卫星开发了第二款高分卫星,称为“吉林一号”高分02系列,分辨率0.75米。该系列包括6颗卫星,但其中有2颗发射失败。
早期的“吉林一号”星座卫星
随着技术进步,“吉林一号”的技术水平也在逐步提高。第一代技术开发的“吉林一号”高分01卫星发射质量为420千克,分辨率0.72米,具有准实时/事后回传能力。第二代技术开发的“吉林一号”视频星虽然分辨率略低为0.92米,但质量减半为210千克,具有相控阵数传和实时下传能力。2019年开始,长光卫星使用其第三代技术开发了一种轻小型的遥感卫星,称为“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
相比于“吉林一号”高分02,“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虽然分辨率有所退化,但幅宽不小于17千米和单颗39千克左右的质量赋予其极低的价格和极快的生产能力,且具备天基测控和星上智能处理能力。极小的质量使得“吉林一号”高分03卫星具备多种火箭发射的能力——蓝箭朱雀一号“一箭三星”、捷龙一号“一箭四星”、快舟一号甲“一箭五星”和长征十一号“一箭十星”的能力。在03A后,还有推扫成像的高分03B和视频成像的高分03C,后续更换成像电荷耦合器件的被称为高分03D,发射质量增加至43千克。
长光卫星实现了“吉林一号”高分03系列卫星的批产,并使用长征十一号火箭等多型火箭发射了多组高分03系列。2022年8月10日长征六号遥10火箭将一堆高分03D和红外01卫星送入轨道后,“吉林一号”星座的一阶段组网完成。
像生产香肠一样生产遥感卫星
长光卫星在高分03后使用轻小型技术开发了一种更小的遥感卫星,被称为“吉林一号”魔方01A(MF-01A)系列,能以18千克的发射质量实现1米的分辨率。但该卫星被双曲线一号遥五因为整流罩未能展开而掉进了印度洋,复飞发射又因为双曲线一号遥四3000N姿轨控泄露而导致火箭失控,掉在了昌都附近的横断山脉上。
在完成一阶段组网后,通过采用更新技术,长光卫星为“吉林一号”注入了新鲜技术的血液。新一代小型高分辨率卫星是被称为高分04系列的智能遥感卫星,具备高分辨率、高集成度和智能化特点,该卫星具有星上任务自主规划、实时数传和星上AI功能,结合快速机动控制,可实现单轨多点目标成像和信息快速回传。卫星还能通过惯性空间扫描模式观测其它卫星和天体,也就是国外MAXAR/HEO Space称为“非地球目标成像”(NEI)的拍摄其它卫星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