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 摩根】

安世中国与荷兰政府的抗争仍在进行。

11月2日凌晨,已改头换面的荷兰安世半导体单方面决定自2025年10月26日起停止向位于东莞的安世中国封装测试工厂供应晶圆。此前10月4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出口管制公告,禁止安世半导体中国及其分包商出口在中国生产的特定成品部件和子组件。

这场抗争的起因在于,9月30日,荷兰政府动用一项72年前制定的《物资可用性法案》(Wet beschikbaarheid goederen),接管了由中国的闻泰科技控股的半导体制造商荷兰安世公司。官方给出的理由是该公司存在“严重管理缺陷”,并可能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这一举动令许多中国读者感到震惊,因为它表明,西方市场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可预测的、基于规则的系统。简而言之,安世事件不仅关乎芯片,更关乎国家之间是否还有足够的信任来共享技术。一旦信任政治化,每家全球性公司都可能成为国家安全问题。

安世半导体 资料图:路透社

事件始末

安世半导体成立于2017年,总部位于荷兰奈梅亨。公司生产用于汽车、智能手机和消费电子的半导体,在全球拥有超过1.4万名员工。

2018年,中国的闻泰科技以约36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使安世成为欧洲为数不多的由中方控股的大型芯片制造商之一。然而,其制造布局遍及多国:主要晶圆厂在德国和英国,重要的封装测试设施则位于中国广东、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今年早些时候,荷兰当局开始审查安世半导体的股权结构和管理监督。随后在9月30日,荷兰政府援引《物资可用性法案》,将公司置于国家控制之下——实际上是冻结了其管理权,并限制其自由出口产品的能力。

战时法律借尸还魂

这一决定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在于其目标,还在于荷兰政府所使用的法律工具。

《物资可用性法案》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最初旨在确保在战时或自然灾害期间能获得燃料、食品、药品等基本物资。该法允许经济事务部在“关键产品或服务的可用性”受到风险时进行干预,甚至可暂时接管私营公司。

此前,该法仅用于能源、医疗或物流等部门。如今将其应用于一家半导体公司,表明荷兰对何为“关键基础设施”进行了有意的重新定义。芯片不是食品或燃料,但在数字化经济中,它们是从医院到汽车等一切领域的基础。

这种重新定义已不再是理论上的。在荷兰安世因争议停止从中国进口产品后,全球汽车制造商开始面临生产挑战。例如,本田因芯片短缺被迫暂停了北美几家工厂的生产——这清楚地表明,政治决策可以让数千英里外的工厂停工。

通过将一项战时法律应用于一家合法成立的私营科技公司,荷兰政府发出了一个信号:对先进技术的控制如今已成为国家安全的一部分。曾经用于确保从俄罗斯获得天然气供应的紧急权力逻辑,现在被用到了与中国相关的微芯片上。最初作为危机管理工具的法律,现已演变为管理战略依赖的框架——这是迄今为止最清晰的迹象,表明欧洲对安全的定义,现已包含对其未来技术的所有权。

华盛顿的盘算

一份最新曝光的法庭文件显示,荷兰此次行动与华盛顿方面配合极为紧密。

根据文件内容,美国官员曾向荷兰当局表示,若想将安世公司从美国国家安全黑名单中移除,其中国籍CEO张某可能需要被撤换。这实质上等于华盛顿在划定谁能、谁不能管理一家在荷兰注册的公司。

这一内幕彻底改变了事件的性质。一国若想迫使企业将芯片生产迁回本国——这些企业长期以来基于成本效益考量一直抗拒此举——该如何操作?

它会收紧出口管制,以市场准入相威胁,并对任何股权结构触碰了地缘政治红线的公司提出质疑。它会制造足够的不确定性,让企业董事会得出结论:最安全的经营地点是在本国政治边界之内。

它无需直接下达“回流”命令。只需让全球环境变得如此难以预测,以致回流成为唯一理性的选择。

而眼下正在发生的正是这种情况。安全的逻辑已取代效率的逻辑。其连锁反应远不止波及欧洲或中国。全球制造业,尤其是汽车行业,正被华盛顿和海牙政治盘算重新塑造。

安全的高昂代价

北京谴责荷兰的决定是“经济胁迫”,但它不想仅停留在言辞上。

几周之内,中国监管机构便悄然限制了对欧洲的低端和车规级芯片出口——这正是安世长期向欧盟制造商供应的芯片类型。曾经自由流通的数十亿芯片,如今要么面临新的许可要求,要么被转至亚洲市场。

对安世自身而言,结果便是陷入瘫痪。其在中国的工厂无法发货;欧洲的管理层在政府监督下行动受限;所有权悬而未决,投资计划也被冻结。欧洲为保护“技术主权”,实则让自家为数不多的大规模芯片生产商之一陷入了瘫痪。

讽刺意味十足。这场主要由美国安全议程驱动的施压行动,正在给美国自己的盟友带来附带损害。欧洲汽车制造商和电子企业首当其冲,承受着旨在遏制中国的政策所引发的芯片短缺。本想实现控制,结果却加深了依赖:欧洲如今需要美国的政治批准才能运作其供应链,又需要中国的克制来维持供应链运转。

中欧关系现状堪忧

对许多中国人而言,安世事件既令人震惊,又觉在情理之中。震惊,是因为一家合法收购、合规经营的公司竟在和平时期被强行接管。觉得在情理之中,是因为在当今战略竞争的氛围下,中国在先进技术领域的任何存在,都易被重新定义为安全威胁。

该事件凸显了一个更广泛的结构性转变。资本与技术的自由流动——曾是全球化的基石——正被按照政治路线重新规划。曾经的“双赢投资”正被重新归类为“战略漏洞”。市场逻辑已被安全逻辑取代。

接管安世标志着中欧关系迈入一个新门槛。它表明,即便是小型、依赖贸易的国家,如今也愿意为安全牺牲开放,为主权牺牲效率。

对欧洲而言,这反映了对技术依赖的深度焦虑。对中国而言,这凸显了在西方市场平等参与的空间正在缩小。

结语

安世案例表明,在当今世界,信任已成为最稀缺的资源。一旦信任被政治化,它便能重塑从董事会到供应链的一切。

欧洲的举动或可短期内增强其掌控感,但长远来看,必将侵蚀全球化——乃至欧洲自身繁荣——所赖以建立的信任基石。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