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1988年正式启动的“菜篮子”工程,还是建国以来整个中国蔬菜保供的历史,都不仅仅关乎“种地”。仅仅有产量,不足以真正解决蔬菜的稳定供应,市场流通机制往往才是更根本的问题。透过“菜篮子”工程,我们看到的既是中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市场负责制”的决心,同样也是政策规划如何与自由市场相融合的探索。读懂了“菜篮子”,其实也就读懂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文/解红娟;编辑/张广凯)
1960年4月15日,上海江南造船厂彩旗飘扬。随着一把银斧砍断钢索,新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艘万吨级远洋货轮“东风”号在这里下水。
“东风”号从投料到下水只用了88天时间,比原定计划提前11天,比同期日本建造的万吨货轮“西风”号更是快了30多天,被时人称为“东风压倒西风”。
“东风”号的续航力为12000海里,从上海港起航,中途不加燃料和饮用水就可直达英国伦敦。不过,据原闸北区档案馆副馆长胡伟祖回忆,它的首航却仅仅是前往天津、青岛向上海抢运大白菜。
这不是大材小用,中国大城市的吃菜问题,在当时往往成为一个严重的不稳定因素,不时有群众直接在菜地、菜贩运输途中直接哄抢蔬菜的事件发生。
有报纸记录,1968年早春,因为当时蔬菜供应困难,在上海县北新泾镇就发生了一次群体抢菜事件:
“三月一日下午三点左右,有两只从吴江县八渡公社行来的农船,船上装满青菜,因潮水关系停在红旗船厂后面。这时,有近百把人冲破船厂大门,跳上近岸的一只船,动手就抢青菜,结果装了三千斤菜的一只船,被抢走整整二千斤。”
众所周知,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和6%的淡水资源,养活占世界1/5的人口,而且不仅是用主粮让人吃得饱,还用丰富的蔬菜供应让人吃得好。这样的成就可谓伟大,一路走来也着实艰辛。
不过,如果仔细查阅史料,一个事实或许会让人意外——历史上中国城市里的蔬菜供应并不总是稀缺,很多时候反而出现了过剩。
资料显示,1960年至1962年,上海蔬菜供应水平达到人均每天八到九两,基本能达到成人300-500克的推荐量水平,1962年还出现了产大于销。
胡伟祖也指出,“上世纪七十年代有一年,大白菜丰收,苏州河里停满了送运大白菜的农船,大白菜多的没地方去,只能动用龙华机场、江湾机场甚至人民广场堆放。”
此前,观察者网专栏文章《“菜篮子”这样的工程奇迹,为何只出现在中国?》,详细介绍了“菜篮子”工程自1988提出以来的建设历程,介绍了这背后的国家意志和强大的统筹规划能力。但需要注意的是,统筹规划不等于完全的计划,计划+市场的双重合力才最终解决了中国人的吃菜问题。
透过“菜篮子”工程,看到的是中国式经济学的关键奥秘。
产量重要,市场机制更重要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1.36亩,户均耕地规模仅为美国的1/400,欧盟的1/40。2019年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显示,我国耕地面积19.18亿亩,又比10年前减少了1.13亿亩。到2035年,城镇化率将超过70%,耕地存量的压力还将进一步增大。
但制约中国粮食蔬菜供应的不只是耕地不足,还有生产与需求的“分布失衡”,主要体现在区域、季节错配上。
北京、上海、广州等超大城市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聚集了大量人口和旺盛需求,但因城镇化率高、土地资源紧张,本地农业生产能力有限,形成“主销区”与“主产区”地理上的严重分离。
季节性产销矛盾同样突出。北方地区冬季严寒漫长,每年11月至次年4月,露地蔬菜生产基本停滞,在缺乏现代保鲜技术的年代,“晒干、腌制、窖藏”等方法和“大白菜、萝卜、土豆”老三样,是北方人应对寒冬的生存智慧。
南方地区尽管叶菜更丰富,但旺淡季矛盾同样十分突出,1966-1976年,尽管上海总体供应水平保持在每天人均吃菜370克-420克,但是“常年菜田多年平均最旺月份上市11.2万吨,最淡月份仅4.5万吨,前者为后者的2.5倍”。
想要解决这些不均衡的问题,并非靠扩大蔬菜种植量就能解决的,很多时候是流通方式产生着重要影响。
上海政法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林升宝博士的一篇论文,就解释了上海的蔬菜供销模式对淡旺季供应造成的影响。
论文指出,在建国初期,上海摸索出了一条“计划生产,计划上市,进场交易,议价成交”的蔬菜购销基本模式,即生产上的“大计划,小自由”,价格上的“三管三不管”(即管主要品种,不管花色品种;管当令品种,不管时新和落令品种;管最高、最低价,不管中间价)以及产销上的进场交易与自由选购品种、质量。这段时期的上海蔬菜供应是历史上较好时期之一。
然而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上海转为统购包销政策,即国家对农民生产的蔬菜采取全部包下来的方式。菜农生产的品种是否对路,菜场是否销得掉,在经济利益上与菜农关系不大。在购销上,由于实行的是分配制,菜场没有进货自主权,不管菜多菜少、地区消费习惯、品种是否适销,批发部门分配多少拿多少,分配什么拿什么,拿了什么卖什么,也不能自行向外地采购,菜场采购员实际成了提货员。
这种政策导致市场调节的杠杆功能丧失,以至旺淡季矛盾十分突出。“当缺菜了,那就用行政命令的方式催着菜农赶快生产。等我们一看苗头,这个东西多的不得了,刹车。”这种蔬菜的生产和销售关系,被上海农民形象地比喻为“鸭屁股里面装开关”——要它生蛋就生,不要它生蛋就关起来。这样的方式所带来的结果是蔬菜生产和消费的两端都不满意。
论文指出,1973-1976年,上海每年要有几十天到100多天蔬菜日上市量低于2500吨的最低需要。
而在改革开放之后,上海重新回到“大管小活”,逐步放开的思路上,于1979年12月开始对60余只蔬菜小品种的价格管理权下放,实行由菜场自由选购,农商协议成交,收购价适当浮动。这样的政策增加了菜农的定价权和蔬菜供给的多样性,从而能够更好地平缓季节性波动。
以1981年为例,往年1-2月是上海蔬菜生产的传统“淡季”,市场上蔬菜常常供不应求。但1981年2月上海的蔬菜上市量多达120万担,比1980年同期增加近1倍,还有20多万担蔬菜运往北京、沈阳、哈尔滨等地。1-3月,已上市蔬菜460多万担,比1980年同期增长70%以上。
1988年启动的“菜篮子”工程,也延续了对市场调节机制的重视。1990年,时任上海副市长庄晓天主持开展了一项调研,发现上海的副食品产量其实已经相对充沛,但是副食品市场的发育“离成熟相去甚远”,工程本身的运行机制也尚不健全,很大程度上仍凭借行政手段和财政支撑在运转,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走出一条全新的路子。
1991年,上海副食品市场全面放开,不再由政府计划指导,放手让市场调节。当年上海恰逢遭遇严重冻害,冬季蔬菜纷纷减产,其中菠菜冻死50%以上,个别严重地区甚至达100%。然而即使在这样严峻的市场环境下,蔬菜市场的高价仅仅维持了三天。随后,外地蔬菜迅速补充进上海市场,本地菜农也纷纷自发冒雪补种。“无形的市场之手”在这一年经受住了考验,充分发挥了应有的调节和保障作用。
寿光的成功,是批发市场的成功
当蔬菜供给从短缺走向充足,“菜送到哪里”成为保障民生的关键命题,而批发市场,正是这一命题的核心答案。
批发市场的功能演变,始终与时代需求同频共振。最初,它分为“聚货”的产地市场与“接货”的销地市场两类。但在交通不便的年代,蔬菜外送能力有限,批发市场不得不身兼两职,既承担集中本地农产品的任务,又负责对接下游采购需求。
这一时期,批发市场大多是露天场地,棚厅结构简单,仅能为交易提供最基本的遮蔽,内部设施十分简陋。即使如此,批发市场在当时的蔬菜流通体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为农产品交易搭建了最初的平台,让蔬菜得以从田间走向城市,满足了百姓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2023年4月,寿光菜博会上展出的500多斤网红大南瓜 图自央视新闻
我国东北地区仍保留着类似的批发市场。在小红书博主曾庆国的农村生活里,向大家展示了最初蔬菜产销的清晰的脉络,在茄子、玉米、豆角、西蓝花、大白菜等蔬菜成熟后,曾庆国一家会通过家用三轮将蔬菜运至批发市场,最后在批发市场寻找菜贩子,完成最朴素的产销对接。
随着农业生产力提升与商品流通加速,批发市场建设驶入快车道。据国家工商部门统计,2000年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增加到4387个,比1991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年成交总额3350.9亿元,比1991年增长20.9倍,年均增长47.1%;平均每个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年成交额增加到7638.0万元,比1991年增长6.5倍,年均增长28.7%。
在这一快速发展的阶段,产地批发市场和销地批发市场之间的差异开始逐渐凸显,走向了不同的专业化发展道路。
规模化的农区生产基地产出的蔬菜,先集中到产地批发市场完成“聚货”,再通过长途货车运往城市的销地批发市场。最终,这些蔬菜会被个体摊贩批量采购,在农贸市场的摊位上零售给市民,完成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公里”。
不过,这一阶段的主力是二代农批,优点是基础设施显著完善,电子结算系统开始普及,但短板也同样明显:缺乏供应链整合能力,未能形成全国性流通网络,仍停留在“单点交易”层面。
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正式发布,对产地和销地批发市场分别提出了极具针对性和指导性的意见。
在产地批发市场方面,政策支持改善批发市场场地、道路、交易厅(棚)、水电、信息服务、质量检测、采后处理等基础设施条件,鼓励配套建设冷藏保鲜和流通加工设施,实现采后快速预冷、商品化加工处理和上市旺季入库冷藏保鲜。
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可以说是其中的典型。寿光蔬菜批发市场的建设始于1986年,最初在九巷村,经过三次扩建,占地面积从20亩扩大到600亩。占地面积扩大的同时,市场也发展成蔬菜交易区、理货配送区、种子生资交易区等七大功能区,同时配有电子结算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等基础配套设施。
“寿光模式的精髓在于保供能力。”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项目主管、曾任山东省寿光市副市长王东宾指出,“一是生产能力,60万亩的蔬菜种植面积,涵盖多种品类,可以短时间内快速提供蔬菜供应,这在驰援武汉、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时都有体现;二是组合交易能力,即菜篮子与粮食不同在于菜篮子满足的是多样化需求,即多种蔬菜,寿光‘买全国,卖全国’的供应能力在于单一品种进入寿光,组合式蔬菜出寿光,即上半夜进入寿光,天亮前包含多种蔬菜的车辆离开寿光,供应全国其他交易市场,其中链接的关键就是分拣、组合、包装的能力,也就是组合‘菜篮子’的能力。”
针对城市销地批发,政策支持大中城市改造销地批发市场,加强市场信息、质量安全检测、电子统一结算、冷藏保鲜、加工配送和垃圾处理等设施建设,全面推进销地批发市场在基础设施、管理、技术等方面升级改造,建立灵敏、安全、规范、高效的“菜篮子”产品物流和信息平台。加强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规划引导,防止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深圳海吉星便是其中的标杆。早在2011年,世批联主席托本・弗林奇就盛赞海吉星的信息技术应用,称其为中国农产品流通行业进步的最佳范例。海吉星不仅配备电子结算、信息发布、质量检测等硬件,更通过“互联网+物联网”搭建“智慧中心”,实现市场格局、档口、设备的可视化管理;中央数据处理中心实时分析农产品行情,通过电子屏同步给商户,打通市场间的产销对接通道;电子结算则直接降低了交易成本、提升了运转效率。
从烟火市集到“指尖买菜”
若问消费者对“菜篮子”最直观的感受,答案一定藏在买菜渠道的变迁里——那是一段从烟火气满溢的农贸市场,到便捷多元消费场景的民生画卷,也同样是中国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写照。
早年的农贸市场,是一代人共同的生活印记。清晨的农贸市场,总是被此起彼伏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和新鲜蔬果的清香所填满。大爷大妈们提着布袋或菜篮,在各个摊位前仔细挑选,从水灵的青菜到活蹦乱跳的鱼虾,从刚出炉的豆制品到现切的鲜肉,这里几乎能满足家庭日常饮食的全部需求。
对于许多人来说,逛农贸市场不仅是为了采购食材,更是一种生活习惯和社交方式,邻里间在摊位前偶遇寒暄,分享着哪家的蔬菜更新鲜、哪家的价格更实惠的经验。
但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去菜市场了。
嘈杂的环境、湿滑的地面、若有若无的异味,与他们熟悉的舒适消费场景格格不入;没有明码标价的商品、需要“斗智斗勇”的讨价还价,更让缺乏经验的年轻人怕“踩坑”、怕“被宰”,纷纷对农贸市场“敬而远之”。
年轻人的需求,催生了购物场景的第一次迭代——商超。舒适的购物环境、明码标价的商品、有保障的质量,都精准击中了消费者的需求。
1995年家乐福进入中国,随后沃尔玛等外资超市相继布局,本土连锁超市也纷纷涌现,共同推动了购物习惯的转变。2000年后,“农贸市场改超市”的风潮,更是让超市彻底打破了农贸市场“独霸天下”的格局。
当然,农贸市场并未就此退场,不少市场正努力“讨好”年轻人。
以上海浦东新区书房市集为例,它的前身是设施陈旧的爱博市场,2024年下半年启动改造,2025年7月以全新姿态亮相:空调与新风系统驱散了闷热异味,宽敞通道告别了拥挤磕碰,更引入了Manner咖啡、肯德基等年轻喜爱的品牌,还设了社区食堂提供代烧菜服务;市集专门划出直供区,从山东产地直达的蔬菜比市面便宜约30%,实现了“平价与新鲜兼得”。改造后,这里日均客流稳定在5000人左右,高峰时更是突破万人。
北京东城区崇文门菜市场的转型同样亮眼。作为“京城四大菜市场”之一,它于2025年1月在合景・摩方购物中心地下二层重新开张,把老北京的情怀与年轻人的潮流巧妙融合:挂满市集的横幅既有“京味儿”又接地气,比如“吃好每一顿,日子有奔头”;市场里既有六必居、稻香村这样的老字号勾起长辈记忆,也有“来一葫”等养生饮品牌吸引年轻人打卡。开业后,不仅菜市场自身人气爆棚,还带动购物中心客流量增长约50%,销售额提升近40%。
不过,这样的成功案例仍属少数,对大多数年轻人而言,超市也并非最终选择——生鲜电商的出现,让他们连超市都“懒得去了”。
盒马鲜生、美团买菜等平台,用更极致的体验“抓住”了年轻人:从时令蔬果到进口海鲜,商品种类远比线下丰富;满减、折扣等优惠活动常年不断;线上下单、送货上门的服务,省去了往返市场的奔波;便捷的退货流程更打消了“买错吃亏”的顾虑。如今,“足不出户买生鲜”早已不是新鲜事,而是千万家庭的日常。
“菜篮子”里的中国经济密码
全面看待“菜篮子” 工程,绝不应该仅仅看到中国蔬菜产量、品种的提升,更要看到这背后政策+市场的中国经济模式密码。
它唤醒并培育了一条贯穿南北、连接东西的农产品供应链:山东寿光的黄瓜、番茄经智慧称重和产销平台衔接,快速配往京沪社区;东北优质大米通过铁路 “一单制” 专列与铁水联运,直达珠三角粮店;内蒙古冷鲜羊肉经冷链预处理,装入恒温集装箱,依托成熟货运网络穿越华北平原运抵杭州农贸市场;新疆阿克苏苹果搭乘冷链专车疾驰,48 小时内从果园送抵武汉;湛江的生蚝、大连的海胆,也通过全程温控的冷藏集装箱与区块链溯源技术,从渔港直达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这便是中国菜篮子工程的当代图景——一项始于解决"吃菜难"的民生工程,也催生出全国范围内商品高效、自由、市场化流通的一整套交易体系。它不是一项轰轰烈烈的“面子工程”,而是持续了30多年的“里子工程”。这份被忽略的“菜篮子”,不仅满足14亿吃货的口腹之欲,也藏着14亿人的民生底气。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