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学”兴起之前,“美国学”已经风靡世界,但我们也很快发现,这一学科因美国自身发展历程的转变和文明基因,而走向了歧路。那么,“中国学”在发展过程中该如何避免这些弯路,又该从自身文化和现实经验中提取哪些养分?

10月14-15日,第二届世界中国学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成功举办。本文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副院长范勇鹏在会上的发言,重点阐述了以上问题。

范勇鹏:

历史上,任何一个世界性大国都需要建立起自身的主体学,并以此为指导该国对外部世界的认知。西欧、俄罗斯、美国都是在近代崛起的过程中建立起关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起自己的主体性。这些国家主体学建构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都值得我们借鉴吸收。

例如美国的美国学,从二战期间开始发展,到60年代成熟,其标志就是现代化理论的出现。现代化理论最初是为了配合美国对外政策而产生的,后来成为社会科学各学科的主流范式,包括政治学的民主化理论、经济学的经济增长理论等。以现代化理论为标志,美国拥有了自我认知和表达的理论框架,并以此为基础建构起了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现代化理论和行为主义等为分水岭,美国从强调自己的特殊性,转向强调自己经验的“普世性”。美国将自己的社会科学框架外化为普遍性的尺度,成为全球社会科学的霸权范式,至今仍然在影响着全球社会科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们的头脑。

刚刚出炉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就是这种社会科学范式的产物。近年来不少经济学奖都颁给了解决所谓“发展问题”的学者,问题是西方自身发展已经何其衰败,西方指导的非西方国家发展何曾成功?但是在美国主导的社会科学范式下,理论可以脱离实际,“成功学”可以不需要“成功”的经验来支撑。

中国与欧美国家不同,是以弱者身份进入现代世界,故中国的自身认同一直处在探索之中,长期未能产生主体性的“中国学”。今天我们讲的“中国学”更多指的还是海外中国研究,本质上是中国在外国研究者眼中之“镜像”,以及中国人对这个“镜像”的再研究。这种“镜像之镜像”式的研究很重要,但也要看到其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主体性。

外国人对中国的研究是有益的,古人常讲以史为镜、以铜为镜、以人为镜,今天依然如此。经常看看别人眼中的自己,不会让自己产生脱离现实的观念,不会产生美式社会科学那样的傲慢霸权。

但是只看镜子,提供不了有主体性的自我认识。所以中国学今天一个迫切的使命就是概念的延展,要从主要关注海外国学变成以中国人的中国学为主。

真正有主体性的中国学知识体系,需要建立在两根柱子上。

第一根柱子是中国的历史。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看,中华文明最大的特征就是定居性、大规模、长期性。

1.中华文明是人类最早的定居文明之一。东亚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农业对历法有要求,因而高度依赖于天文。中国的中字就源于观测日影,中国的文明基础就是观乎天文、观乎人文,中国的政治权威就来自观象授时、应天顺人,中国的政治文化是建中立极。在中央观的基础上,形成了大规模国家。相比起来,西方政治传统就是游居性、小规模。

2.中华文明的长期性,天文观测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今天人类进入大数据时代,中国早在上古时期就依赖于天文的大数据,如《尚书·尧典》《周易》等都有体现。定居和重天文的另一个影响就是改变了人们的代际关系,活人与死人的关系,最后人和神的关系。中国没有走向一神教,而是产生了理性精神、人本主义。敬天法祖、慎终追远,子孙绵长。中国不仅是一个空间的共同体,也是一个时间的共同体。

西方文明虽然也有漫长历史,但是文明根基始终系于神,而非人,也非祖先。明朝传教士在让不让敬祖先的问题上与罗马教会发生激烈争论,这就是著名的礼仪之争,教宗多次禁止中国教徒祭祖尊孔。

现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制度精神是缺乏时间性的。虽然历史上也有杰斐逊等关于不断革命,每代人重新立宪的讨论,但是选举代议制、多党制、任期制本质就是非时间性的制度,只服务于当下的所谓“民意”,既不对历史负责,也不对未来负责。

人类发展到今天,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已经到达一个稳定状态,土地资源的分配也不大可能有巨大变化,同时国家规模进入大规模国家主导阶段,从中、印十亿级人口国家到印尼、巴基斯坦、尼日利亚、巴西等亿级新兴国家,亿级以上人口国家覆盖了超过一半的世界人口。那么中国的历史文明经验,特别是超大规模国家的政道智慧、治国经验都有了更大的普遍性,故而在未来会体现出越来越多的普遍性。西方自由民主制度必将面临全球性失败。

第二根柱子是中国的现实,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就。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发展成就。十几亿人口,没有向外侵略殖民,没有摧毁自然界和人类精神,没有造成欧洲工业革命时期那种剧烈的贫困惨剧和社会不公,没有造成世界大战,就完成了现代化。

这对世界历史的震动将是根本性的,多数人现在还未意识到,但会越来越感受到,中国引领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格式化”世界,将创造一种新的人类文明。

正如美国的美国学产生了现代化理论,中国的中国学要基于中国式现代化提出既能解释中国,也能启发世界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的。那么中国学的重点就是要研究好、解释好中国式现代化,提出主体性的概念体系、理论体系,并提炼出具有世界意义、普遍意义的理论范式。

中国学是实事求是的,因而不会成为文化霸权,不会成为“普世价值”,而是要与全球南方携手,进行一场社会科学革命,跳出西方社会科学,包括现代化理论、民主化理论、经济发展理论等陷阱,基于各国自己的现实而发展出新的社会科学理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