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张仲麟】

随着中国商务部出台对美反制政策,美国总统特朗普又气急败坏地要对中国重启关税战并征收100%关税。虽然这些都是已经看了无数次的把戏,但特朗普这次显然玩了些新花样出来:威胁称要对中国实施波音飞机零部件的出口管制,以作为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政策的反击。

说实话,当天一早我看到新闻时由于还没睡醒,把这条新闻给看成了“威胁要对中国商飞飞机零部件实施出口管制”,还嘀咕着这套嗑不是五月底就唠过了么,怎么现在还来炒冷饭了?而等到当天下午认识的记者来采访我对此事的看法时,仔细一看才发现这威胁的主体是“波音飞机的零部件”,一时之间我脸上的表情无比精彩。在摇头感慨特朗普又在玩某种我看不懂的抽象艺术之后,我无奈地给记者朋友回复道:我觉得这老头应该是疯了。

因为这一威胁,不仅在战术上极为弱智,在战略上也极度疯狂。它不仅打破了过去数年中美贸易摩擦中某种不成文的默契,更是将美国硕果仅存的高端制造业的代表以及美利坚合众国的北方工业长子——波音公司直接架在了火上烤,上演了一出“搬起石头砸波音脚”的荒诞剧。

2017年,特朗普在波音公司位于南卡罗来纳州北查尔斯顿的工厂揭幕式上发表讲话。 资料图

被摧毁的默契

特朗普的这一威胁,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彻底打破了中美贸易战以来双方心照不宣的一条底线:不将普通民用消费品的售后和维保体系武器化。

自贸易摩擦开始,美国的“小院高墙”策略一直聚焦于高精尖技术领域,比如芯片、高端制造设备、人工智能算法等。这些制裁虽然蛮横,但逻辑尚且自洽——即遏制对手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能力。然而,波音飞机是什么?它本质上是一种交通工具,是承载着亿万旅客安全出行的消费品。从产品属性上看,一架波音737和一辆凯迪拉克汽车并无本质区别。将民航客机的零部件供应作为制裁大棒挥舞,其性质就如同宣布“禁止向中国出口凯迪拉克汽车的刹车片”一样,显得莫名其妙且荒诞不经。

到目前为止只有面临美国最严厉、最全面制裁的国家,如俄罗斯、伊朗、古巴等,才会“享受”到民航领域被全面封锁的“待遇”——这几乎等同于将一个国家从全球航空体系中开除。但美国与这些国家要么处于战争/准战争状态,要么处于相互敌视状态。而将中国这样一个拥有全球最大航空市场之一、并且是波音最重要客户的国家,因为贸易争端就“享受”与俄罗斯、伊朗相同的待遇,这本身就释放了一个极其危险且不负责任的信号。

而且这么早就把这张牌给打出来只会导致后面无牌可打,毕竟这种牌打出来的时间应该是“千军万马过海峡”的时候。而特朗普如果真轻易打出这种底牌,会让人不由得反向思考:既然已经这样了,那也不会更糟糕了,索性“万里惊涛把路开”,迎接东亚新秩序吧!

美国人对这种事也不陌生

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这种行为严重动摇了商业合作的基石——信任。现代大型工业品,尤其是飞机、高铁这类生命周期长达数十年的产品,其价值不仅在于产品本身,更在于其背后持续数十年的零部件供应、技术支持和维护保障体系。任何一个理性的买家,在采购这类动辄数亿美元的昂贵资产时,都必须确保其在未来的运营中能够得到稳定可靠的支持。

特朗普政府的威胁,等于是在向全世界所有波音的客户宣告:你们今天购买的波音飞机,未来随时可能因为华盛顿的政治风向,变成一堆无法维护、无法飞行的废铁。售后服务和零部件供应不再是商业合同的承诺,而是可以随时被收回的政治筹码。这种做法,无疑是在为波音公司在全球市场埋下了一颗巨大的信任地雷。一旦真打出这张牌,那么未来各国的航空公司在进行机队采购决策时,将不得不增加一个全新的考量维度:地缘政治风险。这对波音而言,绝对是一场噩梦。

换言之,这种事属于“能做不能说”。如果真要用航材来拿捏下中国,那完全可以“供应链紧张”、“产能不足”、“战争影响”等理由故意不交货。毕竟先前确实有部分飞机耗材严重断货,甚至一度影响到了机队运行,背后原因双方都心知肚明。但一旦把这事摆台面上、台下的默契被打破,那事情就不一样了,成了“不上秤四两重,上秤千斤打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