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醫師說出:「你需要開始洗腎了」,多數人會感到震驚,陪伴剛開始透析的親人,不只是照顧他的身體,更是支撐他的心。(圖片來源/萬澤內科診所)
對許多慢性腎臟病患者而言,「開始透析」往往是人生中難以忘懷的轉捩點。這不僅是治療方式的改變,更是一場身心的適應歷程。當醫師說出:「你需要開始洗腎了」,多數人會感到震驚,家屬也常陷入焦慮與茫然——要改變作息嗎?透析會很痛嗎?以後還能吃喜歡的食物嗎?
心理轉變,其實比身體更難
許多剛開始透析的病患,會經歷自責、落寞或焦慮的情緒,甚至覺得自己的人生就此被「機器綁住」。家屬也常擔心飲食照顧是否得當,怕一個不小心就吃錯東西。事實上,尿毒症是因為尿液無法排出體外導致毒害自己的身體,透析的介入是一種幫助身體「代勞排毒」的方法,讓無法自行排出的毒素與水分被移除,使身體回復健康。
然而,洗腎後的飲食確實需要重新調整。許多病患第一次接受營養衛教時,聽到「從限制蛋白變成要吃夠蛋白質」時,常會露出狐疑的表情。這正說明:透析後的營養原則,與透析前的低腎蛋白飲食已完全不同。
剛開始透析常見的三大營養迷思
1.不敢吃蛋白質,反而吃太少
在洗腎前,病患長期被叮嚀「少吃蛋白質、減輕腎臟負擔」;但透析開始後情況正好相反——每次透析都會流失可觀的水溶性胺基酸與蛋白質。若補充不足,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免疫力下降,甚至影響傷口癒合。
建議攝取量:每公斤體重約 1.2 克蛋白質/天。
以體重 60 公斤為例,每天約需 72 克蛋白質,約相當於七份豆魚蛋肉類:
• 雞蛋 1 顆(約 55 克)
• 三指幅寬的肉類一塊(約 30–35 克)
• 傳統豆腐 4 小格(約 80 克)或嫩豆腐半盒(約 140 克)
這些看似平凡的食物,正是維持體力與抵抗力的關鍵。
2.水分與電解質控制觀念模糊
透析病患雖已定期洗腎,但仍需控制每日水分攝取與電解質的平衡,避免水腫、心臟負擔或血鉀過高等併發症。
• 水分:每日總攝取量=「24 小時尿量 + 500~800 c.c.」,包括湯、蔬果、冰塊等隱藏水分。
• 鈉(鹽):過量會導致水腫、血壓上升。避免醃漬品、加工食品與重口味湯品。
• 鉀:過高可能引起心律不整、肌肉無力。現行建議已不再全面禁止高鉀蔬果,而是依抽血結果調整攝取。料理時可先川燙蔬菜,水果切丁泡水瀝乾再食用,應避免果汁、肉湯、菜湯等高鉀來源。
• 磷:過多會造成皮膚搔癢、骨質疏鬆與繼發性副甲狀腺增生。應減少內臟類、帶骨小魚、堅果、奶製品與可樂類飲品,當配合醫師開立的磷結合劑一同服用。
3.誤信偏方補品,反而增加負擔
有些家屬看到病患精神不佳,難免會想用補品「補一補」,例如滴雞精、鱸魚湯、十全大補湯等。其實這些湯品多半含有高量的鉀與鈉,反而可能造成心律不整或血壓波動。因此營養師建議:任何補品、保健食品或草藥,務必先詢問醫師或營養師,避免「好心做壞事」。
飲食,是透析生活最穩定的後盾
透析是一場長期的路旅,關鍵不在於「多嚴格限制」,而在於「如何吃得剛好」。只要營養充足、控制得當,病患一樣能保持體力能重獲新生。倘若出現胃口差或吃不下的情況,可採「少量多餐」與「高營養密度」飲食,必要時可使用透析專用營養品協助補充熱量與蛋白質,同時避免電解質過量。
給家屬的一句話
陪伴剛開始透析的親人,不只是照顧他的身體,更是支撐他的心。
為他準備一份安心、營養又不複雜的餐點,就是最溫柔的鼓勵。
洗腎並不是人生打烊,而是一種新的生活方式。
正確的營養與理解,能讓透析生活穩定、健康,繼續向前。
作者: 謝佑偵
現任: 臺大醫院營養師
曾任: 馬偕紀念醫院營養師. 新店耕莘醫院營養師
學歷: 輔仁大學營養科學所碩士
專業證照:
糖尿病衛教師
重症加護病房營養證照
慢性腎臟疾病整體照護訓練
腸道靜脈營養醫學會營養專科
更多信傳媒報導
中國稀土管制風波升級:川普揚言取消「川習會」 美股應聲重挫
台灣65歲以上長者失智症盛行率近一成 如何靠飲食延緩腦力退化?
英國、新加坡水庫放太陽能電板超過8年 水庫放發電板非台灣獨有